365488.com温馨提醒您关注浙江在职硕士招聘信息:
第一部分 论证有效性分析历年真题
【2009年1月】
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学习知识需要记忆。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难以解释,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空洞的历史回声,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参考答案】
解析:
读完材料,我们发现作者对于“知识就是力量”持否定的态度,并用分子分母法进行分析,用知识和能力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作为论证。但是,这样的论证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如下:首先,作者认为,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整个人类的知识来说,都是沧海一粟。因此,用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的标准,毫无意义。在这里,作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虽然人类的知识很多,但是根据专业划分,每一个人只需要掌握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就是足够了。其次,作者认为,传授知识,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人类的知识,本来在钱人的基础上,历经千年积累起来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那么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能去自己研究、寻找知识呢?再者,作者认为,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这是难以成立的。一个人,如果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爱因斯坦如果不具备某些知识,他一定发现不了相对论。最后,“知识就是力量”,经过实践的证明,一直是引导社会进步,科学前进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该论证,在概念、方法以及论据都存在缺陷,才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逻辑结构图:
结论:不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第一组论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组论证: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里查询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因此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
第三组论证:记忆能力,只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而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因为与爱因斯坦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的人有的是,但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
第四组论证:硕士、博士等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正在遭受有识之士的质疑,就是这个道理。
最好应该回应的主要的逻辑错误
本论部分最好应该去剪断上述四组论证。
1、“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意义。” 该论证是欠妥当的,两个数的差别再小,在特定的需要下,其意义还是存在的。
2、由上述前提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则是不当类比。更何况,虽然“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也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部分需要,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必要,用所学的知识去应对整个世界的变化。
3、“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该论证有待商榷,检索到知识和掌握知识是两个不同的话题,能否正确的运用知识更是有待研究。
4、“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则是非黑即白,可能二者的结合才能体现思维真正的优势。
5.、“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没有必然联系,论证者显然缺乏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观点。
论证者以“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则是以偏概全。
6、“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该论证看似有理,其实不然。论证者并没有提出衡量知识有用性的标准,更没有衡量硕士、博士价值的标准,因此其整体的论证过程还有待研究。
范文:
草率的论证,偏颇的结论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推出结论说,不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其实是时代的进步。这样的推理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首先,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并就不意味着知识尺度毫无意义。因为这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时代,只要某人在某方面具有解决某实际问题的相应专门知识,他就可以看作一个有用的人才。至于其余他不懂的知识或问题,完全可以交由别的专门人才去处理。
其次,网络技术的发达也未必能推出我们不需花功夫去学习各种知识。因为如何进行更快速有效地查询,查询到了相应的结果之后,如何甄别和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些无不都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脑子里没有一定的知识,许多信息就无异于一堆乱码。
再次,就算记忆并不等于创造,但毫无记忆和知识的人显然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的例子也只能说明知识并不就是批判与创造能力的充分条件,而推不出它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是文盲,他还能发现相对论吗?
最后,硕士、博士等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正在遭受有识之士的质疑,其真正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因为知识无用,而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让一些混文凭的人拿到了文凭,而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与这些头衔相称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漏洞,所以,其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579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