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488.com温馨提醒您关注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_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信息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及中公教师命中分析
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后,请学生谈感受
1.小兴安岭给你们什么感觉?在那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师总结:大家已经被这满眼的绿所吸引了吧。没错,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就是树多。接下来,我们就来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与作家一起,感受小兴安岭的魅力!
(二)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生自由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
(预想:春、夏、秋、冬四季)(教师板书:时间顺序)
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看到的风景。(教师板书:树木、雾、太阳、野花)
①同桌相互讨论并圈出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通过这些词你们感觉这些树木怎么样?(茂密)
②还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写得好呢,为什么?(封、挡、遮)
(2)指导朗读:
树木竟然把蓝天封起来?多厉害啊!谁愿意愿意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吗?
(3)在这个季节中还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吗?
(预想:“早晨,……整个森林……”)
(4)师生合作读:
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部分,其余你们来接,明白吗?
(5)师小结:夏天的小兴安岭真是枝繁叶茂,让我感觉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可是,这么大的生命力,在刚刚苏醒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去看看它的春天吧!
(三)学生自学春、秋、冬景物
小兴安岭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三个大组,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欣赏春秋冬美景。一、二组的同学来欣赏秋天的美景,三、四组的同学来欣赏冬天的美景,五、六组的同学赏析春天的美景。
(四)回顾课文
这数不清的树木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了不同的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五)课后拓展
1.这么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它,让它永远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中呢?
2.小兴安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物和特产,你们喜欢小兴安岭吗?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段,来读一读,等一下我们来个朗读比赛。
(六)作业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搜集关于小兴安岭的材料;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基于对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把握,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掌握生字词,读音正确,书写规范,并能通过文章积累更多的美词美句,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了解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资源,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最后,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知和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体会汉语的精准和韵味,让学生学习分析文章的思路和方式。
2.说说你分析文本的思路。【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本文的文学体裁虽然是散文,但行文思路清晰明确。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对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描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这种行文顺序;进而按照不同的季节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在研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先抓取作家描述的对象,接着以赏析词句为主,让学生在美词、美句中了解四季不同的小兴安岭,感受汉语的强大魅力。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画图激趣。
1.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教师一边在黑板上画坦克一边让学生猜。
2.认识坦克的各个部分,学习“坦、履”,理解“炮口、履带”。
3.说说坦克的作用(学生介绍查到的有关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及同桌互助解决生字词,对于重点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2.教师提问:用一句话说说这威力无比的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根据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深入研读
1.抓住“合二为一”理解:
(1)盾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优点和不足)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固然、自卫”等。
(2)矛又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等。体会用词的正确性。
2.这次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不自相矛盾了呢?发明家是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的?
3.默读课文1到4段,理清发明家的思路,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通过故事明白道理,逐渐引导学生体会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4.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空调、带橡皮头的铅笔、取长补短等)
(五)课后练习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吗?你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把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不便和解决的方法写下来,作为“我的奇思异想”,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改进,收入自己的“资料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本课你是怎么激发的?【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么让课变得有趣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语文课主要是通过文章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语文教学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语言的理解与学习。
(2)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抓住关键性的内容,突出问题实质。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节课导入是运用图画,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坦克的构造,为后边学习道理做铺垫。研读课文时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中理解道理,明白事理论述道理的好处。
2.本课识字量比较大,实际教学你打算如何处理?【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本课识字量比较大,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教师进一步指导识字时,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坦,读“tǎn”,不读“tǎng”;持,读“chí”不读“cí”;兵,读“bīng”,不读“pīng或bīn”。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盾”的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兵”的笔顺是、亻、兵,提醒学生不要写错。
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静夜思》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静夜思图片,并提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你想到了这些,那在这样的静夜之中,诗人又在思考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静夜思》吧!(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2.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
3.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7.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霜:小朋友们见过霜吗?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划出节奏。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3.哪两句诗写“思”?读出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举头、低头)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4.现在我们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试着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拓展延伸)
同学们互相说说: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你通过本篇诗歌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小诗仙们,回家后把这首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家人听吧。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如何上好一堂古诗鉴赏课?【教学实践问题】
【参考答案】
①重美读,以读激趣。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中激趣导学的主要途径。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科学的指导学生诵读,如教帅可通过示范读或者录音来纠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中的抑物顿挫,跌宕起伏,读出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喜怒哀乐。
②善创情境,激趣导学,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导学前通过播放与诗歌有关联的歌曲、投影,展示与诗歌内容有关画面或典故引入,也可用简笔画导入,最好多种形式结合,总之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趣目的。此外,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创设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本身的诗意诗味,又能使学生了解它所适用的场合或范围,达到学以致用及活用的目的。
③引导评读,深层感悟评读,指品评感悟,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并且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精妙之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2.小学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试着举例和背诵。【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
导语: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想象皓月当空的景象,小组内交流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
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月球之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演示)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四大组轮读课文3-6段,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师梳理板书)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推测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月球之谜的谜底。
3.师小结: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4.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阅读和月球之谜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月亮相关的诗句等,我们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夜空”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提高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分析一下《月球之谜》在本单元的内容和作用。【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围绕了解月球之谜,通过自读自悟的教学过程展开,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本课学完之后,要为后面的语文学习提供理解课文的方法,如联系上文、借助资料袋、想象等方法,同时为语文园地六的想象作文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木兰诗》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木兰诗》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木兰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木兰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重点点拨: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等词语)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人物赏析
①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②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③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2.品味语言
①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如:
a.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拓展延伸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1.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2.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3.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五)小结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一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和通假字,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可以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请问你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文言文中的“言”,其实指的就是古代语言知识。所以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知识使我们的基本目标。
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分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体味任务的儿女情怀和英雄气概。其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赏析本文详略的安排,体会作者用意及表达效果。
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花木兰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称颂的女中豪杰,带领学生了解她替父从军的刚毅勇敢的性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和勤劳朴实和爱国精神,对于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初中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导语设计如下:
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引发思考,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提问: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2.作者所认为的“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样的生活?
(三)深入研读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进行品味。
1.提问: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品味本文演讲和口语特色。
明确: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③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四)拓展延伸
提问:文中作者在谈到“要乐业”这个观点的时候写到“‘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听到同学抱怨“学习好苦啊”,如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劝导他要乐学。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五)归纳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六)作业布置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怎样实现你的教学目标,方法是什么?【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设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能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掌握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为了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一是,利用马拉松选手艾瓦里克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并展示相关图片,引出本课课题。
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找出论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三是,深入地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重点讲解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加深学生对议论文写作手法的理解。
本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置情境法。
2.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和学科,谈谈如何开展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论?【教学方法问题】
【参考答案】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第一,选择合作伙伴与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合作伙伴实际上是建立起合作学习的结构和组织,为合作的进行提供组织前提。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合理搭配,建立真正能够发挥最佳合作效果的合作组织,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
第二,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灵活把握。不仅要运用已经成熟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而独特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形式与方法等。
第三,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教师要善于观察,掌握学习动态,特别要对合作不协调的小组或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使每个小组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按时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
初中语文《伤仲永》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伤仲永》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
2.教师泛读,纠正读音、句读。
3.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
5.师生一同总结规律:要想把文章读懂,必须看注释。看注释之后仍然有问题,要讨论交流。要想把文章读得流畅,就要多读,反复读。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三)深入研读
通过多遍的“读”之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下面结合原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答比赛,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1)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写出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天生聪慧的人还是非常需要后天的教育的。勤奋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么聪慧,你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
(2)如果不进行后天教育,人会怎么样?
“泯然众人矣。”
人就会变得跟平常人一样,没有什么特点了。
(3)如果是一个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会怎么样?文中有提到这个问题吗?来读一读。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王安石对方仲永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哪个组来回答?
“伤”,哀伤叹气。
(5)最后一段蕴藏什么道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这段话讲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就会变得连普通人都不如。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和答问,教师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样形式的展开是建立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思维加工。
(四)拓展延伸
谈谈本文的语言表达怎么样?讲究逻辑,非常清晰。
(五)小结作业(A、B选其一)
A.如果方仲永是你的同学,在他辍学之际你会怎么做?(写一篇文章)
B.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写一篇文章)
可以参考《论语》中的语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对于当下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请你给出适当的意见?【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我在教授《伤仲永》时是这样做的:
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层的阶梯图,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渐渐明白其用意:从第一台阶上到第四台阶,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当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后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这种将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不断品尝着前进的喜悦和兴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一个学生说到“伤”表达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时,尽管不恰当,我也没有立刻否定,看似针对个体回答的追问,却巧妙地提醒其他学生如何寻找最理想的答案,同时告诉学生们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而且,尽管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揪出来专门进行理论说教,但此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我一步步仔细又有设计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信。
我不反对针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应试教学方式,但是主张在生成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节课将知识、学生、老师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请你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方法】